Longlati 公共项目:众声喧哗
为回应前沿思想转向与时代共脉搏,Longlati 收藏与赞助计划早至 2017 年,就开始围绕着三个主题展开:二十世纪女性艺术家创作、少数与多重少数群体文化以及 90 后中国艺术家的实践。这三条线索恰可落脚于当下已成蔚然大观的三个学术领域:女性主义哲学、少数理论与华语语系研究。然而,这三个与“他者”概念密切相关的领域都尚未在简中世界得到深耕与串联。“众声喧哗”则是为此应运而生的一个项目。它挪用王德威的书名《众声喧哗以后》,希冀通过学术工作坊的形式聚焦相应领域的数个文本,试图侧面回应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华语地区制作女性主义展览有着何种特殊意义?为什么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少数群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华人是少数吗?在身份政治之后,如何在众声喧哗中找到让彼此共振的音频?特别地,在全球化来而又去之后,众声何以喧“华”?
本项目由陈嘉莹、陈明哲与张大海共同策划。
第一期:女性作为黑夜的历史
西方哲学史上,“他者”概念的出现能够追溯到柏拉图的对话,该概念与“自我”相对,指的是外在于自我并昭示自我的一切存在。启蒙以来的西方哲学持续性地增强自我与世界的分隔,主客二元对立融入了一组组深入人心的对照序列:自我/他者,主体/客体,主动/被动,男/女……序列中的前者以启蒙的日光照耀世界,后者如原始的暗夜万籁俱寂,前者理所应当地控制和征服后者,这一逻辑隐匿却普遍地运行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波伏瓦揭示了女性作为“他者”所经历的压迫剥削与男性凝视的稳定结构,女性被困于被动、内在的神秘他者位置,沦为混沌的黑夜。不幸的是,“黑夜”的反抗似乎只能依靠对其异于“白昼”之处的强调,这是他者反抗的悖论:反抗加剧了“他性”。还好,追问的空间依然存在:若无他者,何来主体?
本次讲座将从“女性作为他者”的历史入手,重探他者的所处和力量。“他者”是主体得以明现以及认知自身的前提,也拥有着迫使主体自我定位的潜在力量。列维纳斯等哲学家试图从“外部”(身体等)拆解压倒性的“内部”(主体哲学),同时挖掘并诠释处于自身之中的“他异性”,这些努力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下的女性主义伦理实践提供新思路。
文/陈明哲
时间:2023年06月25日 14:00-16:00
场地:Longlati花园展区
读本
- 西蒙·德·波伏瓦 《第二性》
-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时间与他者》
纲要
- “他者化”的基本原理;
- 女性在文学和流行文化中被塑造的方式;
- 女性被排除在传统哲学话语之外的方式,以及这种排除如何加剧了她们受到的压迫(波伏瓦、 塔拉·玛达尼、路易斯劳勒与群展艺术家为例);
- “黑夜”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到列维纳斯);
- 从“外部”(身体等)拆解压倒性的“内部”(主体哲学)。
嘉宾
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出版和翻译有《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叔本华和崇高理论》《时间与他者》等著作。
陈明哲,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西方哲学在读博士生,研究领域包括女性主义认识论、女性主义伦理学、后人类理论等。
张移北,1992年生于大庆。现⼯作⽣活于北京。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学雕塑系。张移北从一个假定的命题出发,在介于艺术家、材料与观念三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在这种构思/反思过程中,艺术家和她的材料形成了实在世界,实在世界构成了观念世界,思维和材料共同构成了艺术家的意象,这种意象就像鸡与蛋的关系,通向了艺术家与材料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材料、艺术家和思想注定要共存。那么什么是材料,谁是艺术家呢?观念在哪里?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艺术家挑选她的材料,无论是石头、硅还是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东西(现成物),因为她把她的材料组合成她的潜意识的参考物体。这给移北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材料是否属于艺术家,或者反之亦然,即相对于材料,艺术家被选择、移动,或者对于艺术家来说,材料被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