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lati成立五年来以三重核心为主轴,逐步从“渐诺初衷”渡化至基于文化重构为求索的“还亚计划”。
Longlati五载所研,明晰了机构从“档案管理者”向“知识架构规划者”的自我觉醒。将以孕育批判性知识为轴,砌垒起以艺术家为主,复合学科为翼的问求场域。从而带动收藏与展览的有效并行。这不仅是对艺术史恒定叙事框架的再思,更是一场关于身份讨论、文化表象与物质性扭转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亦总结了过往与机构合作的艺术家案例,在“三棱镜”般的核心框架的交映中,我们以女性主义、非西方现代性、物质文化转承,逐步构建了深耕当下社会语态、跨大陆、跨性别、跨种族的当代艺术再解读。作为非立足于西方中心的艺术机构,这种实践不仅是对西方中心主义艺术定论的反思,更通过与众多艺术家并道驰骋,实现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岛链。
机构建立的重要初衷便是以探究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史中的“缺失”为所究。倾力于女性艺术家的“补遗”与“再发掘”,亦呼应了Linda Nochlin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这一针见血的叹问。初始我们便系统性地收录与研究了从Judy Chicago与Yayoi Kusama等20世纪东西方女性艺术重要里程碑。而后仰倚前驱所铺之坦道,将重点放在了支持年轻的女性创作者的本体上。机构的第一个项目Judy Chicago与Stanley Whitney的展览 “繁有邀请,必有回应” (Call and Response)也因有感于当年“长征计划”与Judy Chicago在中国云南开启的“泸沽湖计划”(Judy Chicago以“假如女性统治世界”为题邀请中国女艺术家参与合作,策展人卢杰、邱志杰向Judy Chicago建议,实现十二名艺术家的创作,将所收到的三十几份方案全部以文本形式展示。在2002年7月24至30日之间,Judy Chicago同长征计划的策展团队和一批参展的女艺术家,经历从美国到中国,在昆明—丽江—泸沽湖之间的跨越,途中遭遇从身体状况到文化差异的各种考验,完成了“泸沽湖——Judy Chicago与中国女艺术家对话”的艺术项目)。但类似的项目在当下的环境已泯然于众。同此,中国女性艺术家具有思考实验性的创作也逐渐销声匿迹,这也是机构成立多年以来,不断在反思和尝试助力的重要方向。今后也将沿此路径,深度累积多层复合效应叠加的可能性。机构的动态化执行既延续了Judy Chicago所开启的女性艺术史重写传统,又超越了Linda Nochlin批判的单一维度。我们不再以性别作为二元对立的单一标准,试图在性别平等与创作本体间找到平衡。此种理解也影响到了后来的很多项目构成。诸如机构所呈现的由袁佳维策划的马秋莎个展“汝肤之镜/境”(The Mirror[-scape] of Your Skin),旨在集中介绍马秋莎自2018年起在Longlati收藏和赞助计划的委任下完成的部分“沃德兰”(Wonderland)系列装置与其它在她职业生涯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汝肤之镜/境”首先对机构长期以来致力发掘的女性自观(Self-identification)及其实践转向作出提示。马秋莎在其个人成长过程中敏感觉察到集体无意识下的性别赋权与秩序,并从早期行为创作开始探讨身体与情感的不同形式以及相应的物质性与关系性。在这个脉络中,马秋莎从2015年开始探索的“沃德兰”系列装置以“延异”(Différance),即语言及艺术家所处文化脉络无法准确指明其所要表达的女性身体经验为基础,结合非虚构的地方记忆与想象,外加总体化的情境推演,展示了特殊历史条件下女性气质与女性意识的矛盾与调和,乃至女性欲望与女性话语的共现与分化。具体来说,艺术家在“凝视”(Contemplate)自我与“她”者之皮肤的过程中,对作为腿部之遮蔽的长筒袜进行间隔处理并建立镜像修辞:破碎的水泥板块受其裹挟,重新拼凑成完整的表面景观;无法抚平的裂隙迂回曲折,却推迟了男性“凝视”(Gaze)之欲望或意志的满足与实现。类似的探索也可以追溯到Barbara Kruger的作品《Your body is a battleground》(1989)以视觉暴力拆解性别权力结构,这种批判性维度在机构近年收藏的Christina Quarles作品中得到延续——后者画作中澎湃扭动的肢体既是对性别二元对立的怒斥,也是对绘画物质性的新演绎,她画中人物亦以皮肤色度的科学化解读,将种族身份幻化为光学现象。通过丙烯颜料显现隐藏色层,揭露了以种族肤色视觉中,人类以光谱入眼的暴力区分机制。
从⾮西⽅现代性框架出发,以南美洲艺术家Adriana Varejão为代表,将殖民时期瓷器裂纹转化为⾎⾁裂缝的⽂化创伤隐喻性,构成对殖民暴⼒的物质编年史:瓷釉上的葡萄⽑青花裂纹便同⾎⾁的⽣理联想形成认知震颤,这种物质性叙事恰恰同Apdjun Appadurai的物的社会⽣命说法相共振。⽽以缠绕的佛教意象和基督教符号标示⼆者的⼀体性的印度尼西亚裔⽂化实践家Christine Ay Tjoe的作品,试图在跨越宗教的物质⽂化⽅式中创造新的叙事语法,既是对⽖哇蜡染⼯艺的⼊⽅,也是对殖民现代性线性史观的⼀次祛魅。以伊朗籍⼈艺术家Tala Madani为代表的叙事⼿法同样通过刻画⽅式进⾏⼯毒样⾝体政治的⽣产:卡通化的男性⾝体政治在幽默中以排泄政治学颠覆新⾃由主义⾃由多元,在男性的集体失禁中,数个卡通男性站在⾦⾊⼩便池前的恶作剧式排泄的满地尿⽔,既是对塑造阴物、节制男性的阳物中⼼主义的⾼明吊诡的戏仿,亦提示以伊朗为主体的中东现代性进程对⾝体管控之道的⽣命暴⼒。这种批判的⼀致性在作者互相映射的祛魅性战略中,搭配Shirin Neshat的《狂暴》(1999):持枪的波斯妇⼥眼中所涌动的怒⽕既是对东⽅主义凝视的反转,也是对伊斯兰现代性的病变式诊断。这种策/叙事法的多重视⻆批评也展⽰⼀种综合的智慧:Sarah Sze如何达到这种表述?其精密排列的线性装置⽂化群落同时将全球化物流运输⽂化系统和数码物质史观纳入⾃⾝之中。新⽂化史观的质量既在于寻觅如何拼凑历史的理解——即如何将上层建筑与基础结构放在⼀起,同时降低面对扎堆的历史⽂献时的理解难度,询问其如何抺平历史与现实在唯物论把握上生成的魅力。将性与禅宗时间观并置, 既是⾮西⽅现代性的视觉诠释, 也是性别化技术批判的物性展开。通过对这些艺术家的纳⼊, 最终机构构建了拒绝⽂化本质主义的“后殖民知识⽣产空间”。
物质⽂化转向⽅⾯, 通过“缠缠缠绕”这一展览通过Carol Bove的钢结构雕塑与Alicja Kwade的⾃然与⾦属材料形成对话——前者将⼯业材料转化为冥想装置,后者通过重构物质的本原来扭转时空维度,两者共同回应Arjun Appadurai关于物之流动性的论述。而该展览来自中国的艺术家胡晓媛天生具有源于东方的隐晦思辨,运用丝线解构性别物质性的实践形成跨时区的对谈。蚕丝装置用生理性材料演绎规训技术—蚕丝穿过钢架和木材形成的透明皮肤,一方面是Judith Butler对于“性别基质”(Gender Matrix)的物性诠释,另一方面也暗合Gayatri Spivak所谓“底层发声”的悖论性(丝线可见,而蚕蛹消隐)。同样在机构收藏的Mary Weatherford的霓虹灯抽象画与Tracy Emin的霓虹⽂字装置形成材料对话,将⼥性情感从私领域推向公共空间的政治表达。⽽Rosemarie Trockel的针织绘画则将传统⼥性⼿⼯技艺转化为观念装置,⽺⽑经纬线既戏仿现代主义⽹格,又以织物记忆重写抽象艺术的性别史。这种对物质性别符码的颠覆策略,在Tschabalala Self的织物拼贴中得到当代演绎——⾮裔⼥性⾝体通过布料褶皱被重构为抵抗空间。Tschabalala Self的个展也将在2025年3⽉19号于Longlati呈现。
允诺于行,Longlati构建了一个在⾏动中批判性的平台。它既不是纯粹的展览机器,也非理论的应⽤场所,而是将物质实践转化为理论的生产装置。其立⾄东⽅,我们所见的不仅是全球性与禅宗时间的碰撞,同时亦得以证明——艺术空间在⾃⾝作为“后殖民知识加速器”的样态中如何将在馆际流转的⼯具化为介异设备:钢架的震颤、织物的记忆与瓷器的裂痕,,共同生产着⽂化本质主义的超越性认识论。
机构在文化闭环与开源协议之间的平衡:Longlati的“闭环生态”本质是一套抵抗文化收编的免疫系统
前五年闭环逻辑:“收藏—驻留—展览—写作”一链式,摆脱被猎奇的“非西方案例”在双年展体系中的命运。接近Okwui Enwezor理想的“后殖民机构”,但带有自我指涉风险—当学术言说内卷,便沦为精英主义的知性游戏。
“还亚计划”开源转向:引⼊多学科学者,每个合作机构成为区域叙事节点
通过智能合约共享数据与策展权,规避传统国际艺术交流中的⽂化霸权。
“还亚计划”⽅法论突破:虚构考古学与基础设施政治
相较于传统区域性艺术项⽬对⽂化本质主义的依赖,“还亚计划”通过两种激进⽅法重建亚洲叙事:艺术家策展的“虚构性⼲预”,以蒲英玮的“伪航海⽇志”并⾮单纯策展⽂本,⽽是⼀场批判性虚构实践(Critical Fabulation),致敬Saidiya Hartman对奴⾪制档案的叙事重构。通过虚构16世纪中国船队抵达加勒⽐的历史,暴露了西⽅航海史中“发现—征服”的逻辑暴⼒性,同时暗⽰被压抑的南南联结(中国——加勒⽐)可能性的历史潜流。创作/策展界限的消弭,颠倒了Hal Foster所批判的“策展⼈作为新⾃由主义⽂化经理⼈”的⾓⾊。
空间视⾓:空间作为⽂化解码器,基础设施作为地缘⽆意识体现
梁琛的“东北亚”地理框架,将“⽂化”研究转化成可触的空间路径:例如他提出的“铁路叙事”在苏予昕个展“⾛尘”已经隐含了。这种物质性分析提供给“还亚计划”的便是从“地域”到“⽹络”的转化⼯具;亚洲不再是地理概念,⽽是被铁路、航线、数字信号重新编织的流动体。梁琛的”铁路叙事”揭⽰了被忽视的技术政治学(Techno-Politics):台湾糖业铁路与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并置,不仅暴露殖民经济的物质基础,更暗⽰基础设施如何作为“帝国神经”(Anson Rabinbach)塑造现代主体认知。艺术家借此提出⼀种反测绘策略(Counter-Cartography)——将糖业铁路的“去中心化轨迹”(连接种植园与港⼜⽽⾮城市)与太平洋铁路的“中⼼辐射式⽹络”对⽐,⽽是解构着“发展主义”叙事的空间暴⼒,也为亚洲重构提供去中⼼化的拓扑模型。
命名的战争:从“南洋”到“还亚”的地缘符号学
“还亚计划”的命名本⾝即是⼀场针对殖民知识体系的符号游击战——“南洋”殖民语义层积。“南洋”这个词语诞⽣于19世纪欧洲东⽅学的话语(如法国学者Élisée Reclus把东南亚描绘为“等待开发的植物学花园”)中,⼆战后被华⼈移民社群挪⽤为离散⾝份标识,但其地理边界仍受制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地图。Longlati弃⽤“南洋”,是对词汇考古学(Word Archaeology)自觉——如Michel-Rolph Trouillot所言“命名即权⼒对历史的第⼀次篡改”。
“还亚”的双重语义爆破
归还(Return):指向被殖民现代性割裂的亚洲⽂化经络(如佛教从印度经中国到⽇本的流动被民族国家框架固化),需通过艺术实践恢复其跨地域流动性。
环游(Circularity):拒绝“亚洲性”的本质化定义,以环状路径取代线性进步史观,在不断的再翻译与误读中⽣成主体性。
文/Longlati
“还亚计划” 的logo为艺术家高磊设计,该符号的设计始于对Longlati所在地——1930年代建成的中国实业银行货栈大楼(现为苏河皓司 Suhe Haus)建筑本体结构的扫描。其核心意象取自建筑内部大量存在的八角形水泥柱截面,通过解构之后将八面体几何形制拓展为具有多重语义的装置:每个棱面伸出的复合手势既承载着密宗佛教造像期克印(Tarjani Mudra)破除无明的精神指向,又裹挟着重金属摇滚中金属礼(Sign of the Horns)的流行文化对世俗的反叛基因。这种跨时空的符号并置试图描绘出资本与当代艺术融合后如何在消解东方/西方、传统/现代、保守/激进的二元对立过程中重塑亚洲文化研究的认知范式。
符号系统内嵌套的多重文化符码呈现出的拓扑结构:莲花意象隐喻着文明的涅槃与自觉,坛城图式指涉宇宙秩序的建构,八卦符号对应东方占卜系统,而罗盘与船舵的复合意象则暗示着文化航向的重新调整。当这些元素通过混合交叠并投射在八角形柱体的截面时,经纬网格所象征的世俗地理与星象指代的宇宙图景,共同构建起“还亚计划”(Re-Asia Project)的认知坐标。这一图式不仅涵盖从东南亚(S)到东北亚(N)的文化场域,更通过“地—天”结构的融合延伸去实践着去中心化的历史叙事策略。
该符号体系的生成机制也与Longlati的发展方向形成某种呼应,“从封闭的驻地计划向游牧式研拓范式的转变”,对应着符号中船舵的流动性特质。这种以“行走即生产”为方法论的艺术实践,既是对以往中心化历史认知框架的祛魅,也是通过身体在场的空间经验去重构亚洲当代艺术的主体性表达。
文/高磊
“还亚计划”发起人语
陈子豪
Longlati联合创始人暨总监
自Longlati成立逾五载以来,其通过“90后艺术家计划”及以女性与少数群体艺术家为核心的策展思路,践行了其创立之初的使命与愿景。在此过程中,机构与众多具有学术深度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及学者展开了深度合作,其中包括艺术家蒲英玮与建筑师梁琛。蒲英玮曾为海地裔艺术家Manuel Mathieu策划了个展“丝路羁旅,愚海慈航”,该展览以跨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大航海时代对全球地缘政治与文明形态的深远影响。此后,蒲英玮与我就“南洋计划”展开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对话,并在梁琛的参与下,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时空维度,从“南洋”延伸至“东亚文化”,最终形成了“还亚计划”这一具有学术潜力的文化研究框架。Longlati的名称是由Longtitude(经度) + Latitude(纬度)而重构的,纵贯线式的研究是机构的基石,如今也将本有的封闭式的驻地计划衍生为更具游牧研拓型的艺术家以行走化为生产的方式。
过往五年不仅是机构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更是其未来学术探索与文化实践的重要基础。通过“兑现”这一概念,Longlati验证了其叙事逻辑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而“还亚计划”的提出则标志着机构从单一纵向的平台向多元文化研究协议的转型。未来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将“还亚”简化为一种东方主义的文化巡礼,而是将其建构为一个激活亚洲内部多重现代性的话语接口。梁琛提出的铁路隐喻为此提供了启示:当文化网络的节点足够密集且互联互通时,任何地域性文化节点均有可能成为全球文化生产的中心。这一隐喻不仅揭示了Longlati携同一众艺术家未来发展的空间可能性,也为亚洲文化主体性的重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梁琛
建筑师、艺术家
1987年生于辽宁丹东,2011年毕业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获建筑学学士。2011-2015年工作于直向建筑,任理事;作为项目建筑师完成阿那亚三联海边图书馆(“孤独图书馆”)。2017年开始独立建筑与艺术实践,成立工作室阿莱夫时空研究所(www.aleph-liangchen.com),建筑代表作品:众方纪、Innerflow Gallery;曾在A4美术馆,外交公寓12号举办个展;曾在上海OCAT策划展览《空间规训》(2020)、北京山中天艺术中心策划展览《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2022),南京金鹰美术馆策划展览《作为中心的边缘:东北亚的界河、桥梁与记忆空间》(2023),鸭绿江美术馆策划展览《无尽的注释》(2023-)。

梁琛,《阿莱夫No.1》,2022年,双屏影像装置,80 × 80 × 140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
后疫情时代,边界的沟壑在全球以不同形式持续加深,成为一道道具体的墙、隐形的线。它们像地层断裂带般蔓延,既切割地表,也暴露了深埋的沉积层——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共生、未被承认的文化根系,以及被政治叙事掩埋的日常共生。当裂痕成为常态,艺术能否成为缝合的针脚、重新编织根系的织网?空间能否成为对话的容器、培育共生的土壤?
以持续近十年的关于家乡边境城市丹东的空间研究作为深度基础与出发点,串联起一系列有关地质断裂带、界河、海岸线、明长城、清末柳条边与东边道、以及安奉铁路等更为广阔的边界定义与空间视野。通过近些年在机构策划的多次展览研究实践,尝试讨论中心与边缘关系的全新定义。边境不只是版图上相对中心地区的交通末端,而是与对岸一起形成更为紧密的整体中心;边境不只是旅行者眼中如 “世界尽头”一般的奇观, 而是不断孕育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混杂日常景观;边境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几何界线,而是以此为轴线,辐射两岸的绵延且连续的有厚度的整个边境空间,将全球边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与研究。在此,有幸获得Longlati的支持,共同发起“还亚计划”,邀请大家一起从不同视角定义边界,从而弥合裂痕,重新回看亚洲与世界的关系。
蒲英玮
艺术家
蒲英玮出生于1989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作为中国新一代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蒲英玮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美术谱系进行批判性重构,致力于阐述全球化进程下中国身份的流变;通过跨文化的叙事框架探讨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对世界格局的深层影响。蒲氏作品涉及绘画、影像、设计、写作、讲演等多种媒介,开拓了以东方文明为认知基点的“新国际主义”艺术语言。蒲英玮近年持续深化世界田野路径,足迹遍及东欧、⾮洲、中亚、东南亚、美洲、加勒比海等诸多国家与地区,包括依旧处于冲突状态的巴尔干半岛与乌克兰。
,蒲英玮与Manuel-Mathieu共同绘制,2023-2024-1024x797.jpg)
蒲英玮与Manuel Mathieu共同绘制,《我们,世界》,2023-2024年,木刻版画、色粉、墨水,20 × 15厘米。图片致谢艺术家
变革时代,环球同此凉热。世界秩序终究迎来了结构性重组的历史时刻,在这场日新月异的浪潮里,异见尘嚣甚上,博弈方兴未艾 ;当现实督促我们急需去讲述一个属于此时此地的新故事时,“还亚计划”应运而生。与我而言,“还亚计划”首先是一次认识论的再冒险,它追问着“中华性”在当今世界坐标系中的多重所指:中国资本、企业出海、国家愿景、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没有被当代艺术充分叙述的内容将在争端中汇流。“还亚计划”也是一次个人实践与机构实践的再集结,有幸在Longlati的多年支持下,先后委托我完成了数件具有社会张力的创作(这些作品将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展示)也通过策划海地艺术家Manuel Mathieu在机构的展览,汇入了南南联动的暗流;而在过去五年间,我所陆续开展的环球旅行计划力求以身体作为认知媒介进行学习与表达;这种种事件与时空的交织积累,共同塑造着理想中艺术家与它同时代机构的轮廓;此刻,“还亚计划”成为了勾勒轮廓所握持的画笔:艺术家与艺术机构将如何发明属于自己与其时代的特殊关联?这既是一次提问,也是一份并肩同行的邀请。
Open Call | 公开征集
“还亚计划”将由Longlati与梁琛、蒲英玮共同邀请艺术家与研究者协同参与,欢迎对“还亚计划”以及相关命题感兴趣的艺术家与学者参与其中。未入选的艺术家将择优以其他方式参与到项目整体当中。
提交材料
第⼀部分:艺术家简历与过往作品集;
第⼆部分:对“还亚计划”的初步理解以及研究方向的提纲与文章。
截止时间
投稿截止日期为2025年10月1日,入选名单将于11月择日公布。方案审核⽅案将由Longlati、发起⼈以及相关学术指导共同讨论商榷。
展览及出版计划
2025年:将于2025年整年的时间进⾏讨论、展示、发表以及出版。最终确认计划名单后,“还亚计划”将于2025年12⽉正式启动。、
2026—2027年:参与“还亚计划”的艺术家将于2026—2027的时间进⾏针对此计划的创作与写作,并于2027年7⽉陆续开启为期⼀年半的展览项⽬,最终呈现还亚计划项⽬全貌。
项⽬⽀持
“还亚计划”将负责计划中涉及的差旅费⽤,并为每⼀位参与计划艺术家提供一定数额的制作费。
提交邮箱
标题栏注明“Re-Asia+投稿人姓名”发送至:reasia@longlatifoundation.org
现诚挚邀请各学术机构、艺术家及独立研究者加入这场Re-Asia行动。无论是学术支持、资源协作或空间共建,您参与的姿态都将成为重连亚洲文化经脉的重要节点。
编辑/王乙竹、马雯妍、张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