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读会#3:Patchy Climate:丝路羁旅沿途的物质景观
成型于21世纪的新物质主义(New Materialism)打开了一场以物质为导向的理论研究的全新视野,在诸如巴拉德(Karen Barad)、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贝内特(Jane Bennett)、德兰达(Manuel DeLanda)、薇琪·柯比(Vicki Kirby)等学者的引领下,新物质主义在前沿的女性主义、哲学、人类学和科学研究的交织中生长。面对当前人类世的袭扰以及迫在眉睫的全球气候危机,通过建立以物质作为本体的一元论,反思人与物、身与心、自然与文化、生命与非生命固有的割裂以及长期以来的进步观,新物质主义在此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可能的路径。我们可以把Manuel Mathieu绘画里的抽象风景比作人类世的风景(Landscape),人在其中看似被抽离,实则与其紧紧地纠缠在了一起。本期Longlati长读会将推介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20年的跨学科文集 ——《Feral Atlas: The More-Than-Human Anthropocene》。由活跃在人类学和艺术领域的学者与实践者Anna Lowenhaupt Tsing, Jennifer Deger, Alder Kleemann Saxena和Feifei Zhou共同编辑,专注于世界对人类干预的野性反应(feral reactions),《Feral Atlas》召集一百名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探讨处于野性之核心的结构特质,为研究人类世提供了一种有趣的、富有创意的方法和途径。
Longlati 邀请您参加腾讯会议
会议主题:Longlati长读会 #3
时间:2022.10.22 20:00–22:00 (GMT+08:00)
语言:中文
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2TYYr01wPpui
线上会议号:951-312-959
会议密码:123456
主持人
李素超,格拉斯哥大学艺术史硕士毕业,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从事艺术写作、研究与展览,2021年起兼任美凯龙艺术中心研究员,以及Longlati Foundation写作者收藏委员会成员。她的写作可见于多家艺术媒体和机构,包括ArtReview Asia, Art-Ba-Ba, Artforum, Ocula,《艺术界LEAP》《艺术新闻》《典藏·今艺术》等。2020年参与策划由实验影像中心(CEF)与艺术家杨福东发起的首届“未来未来—青年实验影像计划”。2019年获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二等奖。2017年被委派为于故宫举办的第11届AAC艺术中国评审翻译与学术支持。她近年来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着眼人类世的风景(landscapes),人文与生态的对话,人类与非人、生命与非生命的缠绕纠葛。
翁佳,青年学者、耶鲁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博士候选人,并持有耶鲁大学媒介与电影研究认证证书,她目前也是“哲学与技术研究网络“的附属研究员。她的理论设计作品曾获Jacques Rougerie设计竞赛一等奖,有机摩天楼设计竞赛(Organic Skyscraper Competition)优胜奖,青年建筑师设计竞赛(YAC)优胜奖,以及城市视野设计竞赛优胜奖;她的设计研究关注城市对于空气,海洋,沙漠,石油,河流,垃圾的控制,与设计地球(Design Earth)合作的作品曾出现在奥斯陆三年展,里斯本双年展,以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论文《水之机器中的垃圾》(Waste in the Water Machine)曾获耶鲁大学建筑学院David Taylor建筑评论奖。她的博士论文从管道的技术史出发,结合建筑技术史、环境史、与媒介研究中的相关议题,讨论信息技术如何通过建筑调控能量与热。其研究受到弗兰克人文与科学项目(Frank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ellowship)的资助。学术研究成果曾在SHOT(技术史学会年会)、ACSA(美国建筑学院协会)年会、MEA(媒介生态协会)年会等处汇报。她的学术论文见于Thresholds(Forthcoming)、 美国建筑学院联盟(ASCA)的年度会刊以及广州影像三年展读本中。
回应人
蒲英玮,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201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8年毕业于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获评委会最高嘉奖。作为新一代政治性观念艺术的积极参与者,蒲英玮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美术与中国早期前卫艺术的视觉与思想脉络,其实践跨越绘画、写作、设计、策展、讲演等多种形态。作品曾展出于利物浦沃克美术馆、新中法学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OCAT馆群、泰康空间等机构,也曾参与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卡昂电影节,获得约翰·莫尔绘画奖,文章《帝国遗产》获得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入选Gen.T亚洲新锐先锋榜单。
陈玺安,现于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的线上平台《堆肥》进行为期一年的驻留。定期与艺术家和作家合作发展另类的艺术及思辨性项目。他目前是线上平台《堆肥》的年度驻留编辑。他近期曾策划Dorota Gawęda & Eglė Kulbokaitė于《堆肥》的在线放映(2022),《生产热2008:学习资料》(立陶宛尼达艺术村,2022),陆平原个展《第一个艺术家》(没顶画廊,2021)。他也曾共同编辑论文集《公共制造》(2022)、《平行奥运》(2021)及《箭厂空间五年书》(2020)。他过去曾任黑齿创刊编辑(2020-2021)以及长征计划研究员(2017-2020)。
卞雨佳,写作者、兼职艺术家。雨佳受训于景观建筑设计和建筑历史理论,她的写作和作品讨论了对所谓自然的理解,以及自然和媒介研究中的技术和哲学的关系。雨佳曾于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等处任职。她的写作可见于艺术论坛,Spike Art Magazine,The Museum Review等。她获2017年度Temple Hoyne Buell Center奖学金,并和葛蕊诗一同获香港2018年度信言设计大使种子奖。她的作品展曾在奥斯陆建筑三年展,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纽约科技博物馆等地展出。雨佳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批评、策展与概念实践的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