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尼·阿尔夫坦在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最新个展“镜厅”邀请观众进入一个图像与表征之间界限模糊的世界。本次展览由孙文杰策划,展览收录了艺术家新近创作的十七件布面油画,这也是迄今为止阿尔夫坦最大规模的亚洲个展。
阿尔夫坦的作品伫立于观察与想象的交界处,身体在她的笔下成为能指,手势化为象征,观众与作品则能协作出超过目之所见的内容。她的实践类似“活人画”(tableau vivant)——一种通过表演者在固定位置、姿势和造型中保持纹丝不动的艺术形式,阿尔夫坦的作品捕捉到那些静止的手势、姿态和场景,令平静和张力交替呈现。
艺术家受安装手册中简洁明了的图示启发,常以手势为绘画主题。手部动作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既具功能性,又极富表现力。在阿尔夫坦的作品里,手部的动作被剥离了个性,化为纯粹的形式,也可被视作强有力的符号,不需要透露语境便能传达出丰富的含义。这与弗迪南·德·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不谋而合:手势作为“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它所唤起的情感与解释则为“所指”(符号所代表的内容)。
除了手之外,艺术家亦会不断回访星空、窗户、霓虹标志、杯子、唇部,阶梯等主题。自画像《马尾辫》(2024)则是对她早期作品的再创作,阿尔夫坦巧借了发型和油画笔之间近似的形态,通过放大前作的某个细节,创造了一幅新的、亲密的反思之作。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复制外界事物,而是通过绘画来捕捉世界的表象及其背后的复杂性。在她看来,绘画与图像常常互相模仿。艺术家声称:“我的图像并不新颖。我没有真的发明它们。它们好像早就已经存在了。”阿尔夫坦只是以精准的力度将图像捕获下来,绘画是她对“可见世界及其表现形式”的一种回应。
艺术家在三联作品《一次对话(两者之间)》(2024)中延续使用了图像之间的留白技巧——她在多件双联屏的前作中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技法。构图中两位人物的形象是不完整的——二人皆被隐去了面部,手部姿势取而代之,这些手势也在强化“对话”这一主题。为了加深对画中描绘事物的理解,观者须要从脑海中重新排列组合,方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场景。
“镜厅”是一种被多面镜子环绕的空间设置,这样的空间使人联想起游乐园中的欢乐屋,在里面现实场景总以扭曲的面貌被映照。艺术家将这个空间结构从狂欢的语境中提取出来,她邀请观众参与到场景的激活与生成中。“镜厅”也近似于安德烈·纪德的 “镜渊”(mise en abyme)手法,“镜渊”就是关于文本互涉性的文学理论,它强调了元媒介与能指的关系。通过这种结构,创作者本人、作品世界与读者世界全都无缝套在了一起。在视觉效果上,“镜厅”也指涉1973年功夫电影《龙争虎斗》中的著名场景“镜子迷宫”,其中对仗人物连续地流动在镜面空间里,哪怕独自一人,镜中影像也犹如探戈共舞。
随着光线从苏河畔的窗户注入展厅,“镜厅”与这座城市发生了联动——还未步入展厅观众就与分叉的入口相遇,他们由此开启各自的选择。静待着访客的是夜色中的海滩,泛着红色城市灯光的窗户,窗外闪耀的星空……阿尔夫坦为上海带来了一系列与夜晚相关的图像,它们与艺术家在纽约Karma画廊同期展览中的白日作品互文。两场展览作为一组镜像,彼此照映于地球的两端。
关于艺术家
亨尼·阿尔夫坦(1979年出生于芬兰赫尔辛基)是一名现居巴黎的画家。她复杂的图像创作过程结合了观察与推理,作品根植于具象绘画,却拒绝了叙事的纬度。如同微距摄影一般,阿尔夫坦采用紧凑的取景构图,探索绘画与图像创作的共性。阿尔夫坦曾提到:“我绘制图像,而绘画与图像常常模仿彼此。”她的图像仿佛是对现实世界某种碎片化的呈现,探讨了图像创作中诸如色彩、表面、平面、深度、图案、纹理与构图手段等问题,邀请观者去思考绘画的历史、材料性与物质性。
其近期个展见于洛杉矶Karma画廊(2023)、伦敦施布特-玛格(2022)画廊、纽约Karma画廊(2020)、米兰Studiolo(2019)以及赫尔辛基TM-Galleria(2018)。亨尼·阿尔夫坦的作品被多个国际机构收藏,包括芬兰阿莫斯瑞克斯美术馆、达拉斯美术馆、芬兰埃斯波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哈默博物馆、赫尔辛基美术馆、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迈阿密当代艺术学院美术馆、芬兰瓦萨昆齐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以及瑞银艺术收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