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亦然:部落物语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3日
上海外滩美术馆
“部屋物语”(Stories from the Room)是郑亦然所创作的预计持续三年的一系列公共参与项目,这次首次登陆上海。该项目旨于收集来自全球的关于“新常态”下个人生活经验的写作,将收集而来的文字定期输出、整理,构成一个不断扩充的实体档案库;并跨越亚洲、澳洲、欧洲和非洲的多个国家,根据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不同形式的呈现。投稿不限地域、语言和文体,但不包含图片、录像等文字以外的载体。随着与不同地区合作的发展与演变,该项目逐渐超越了传统档案的范畴,以回应不同公共空间所历经的变化和重启。此次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呈现,就是该系列项目中颇为特殊的一次尝试。
“部屋物语(上海),2020”获得了Longlati非盈利基金会【十年复十年青年艺术家收藏计划】的赞助和支持。艺术家将利用空旷的美术馆大楼,进行特定场域的创作;将收集来的文稿,保存在一系列铜制档案盒中,以雕塑装置的形态分散在美术馆的不同楼层,供观众自由探索。观众将通过预约,获得小规模的免费参观美术馆的体验,但预约名额有限,投稿者拥有优先权。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也将在每周固定时间,在场域内工作,负责文档的输出和档案的更新。这样的框架,搭建了一个“艺术家、美术馆、观众”之间亲密沟通的可能渠道,作品最终的实现需要这三方共同协作完成,其中的每一方都不可或缺,且这种协作将持续到作品闭幕的那一天,甚至更远。
“部屋物语”起初是郑亦然在日本北九州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作品,随后受到独立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与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Larys Frogier)的邀请,分别成为长期研究项目“要旅行先修路…通向未来的路在你脚下”与“帘幕”计划的一部分。2020年八月,在澳大利亚的塔拉瓦拉美术馆开始新一轮征集,此次又同时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启新的叙事线。而本次呈现的特殊性在于,尽管维持了项目场地“半封闭”的性质(虽开放,但需预约参观,且名额有限),这是项目启动以来难得的公众可以与实体档案库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预计2020年底至2021年,“部屋物语”还将在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和埃塞俄比亚启动。艺术家表示,项目在保持基本结构不变的同时,会基于各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对于档案库为何以实体的方式存在,而没有选择更便利的线上形式,其原因可以追溯到疫情期间艺术家自身的隔离体验。疫情迫使人们将大部分联系转向线上,无论是日常的交流、会议还是艺术展、音乐会都出现了线上的替代方式。这些替代方式的功能性与便捷性在短时期内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并彻底包裹了生活;这段加速、极致的渗透过程也让郑亦然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互联网永远无法替代物理空间的相遇,因为物理联结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郑亦然在隔离期间,发现书写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缓解情绪波动,疏通不适感。在此,书写已超越了其常规意义上的纪录功能,转而成为个体在这段特殊时期里境遇、经验与情绪的总合。由此,从隔离期间自身的一系列经验出发,郑亦然构思了这个项目的框架。当这些文稿被梳理、归档呈现在实体空间时,无论对于参与者还是观众,都可能通过这次项目,重新发现自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内心缺席的,同时又强烈渴求的事物。
有趣的是,在翻阅档案而产生的“交流”中,最终能形成的共识颇为有限,更多时候人们会从中了解到:在面对同一场危机时,彼此的境遇竟有如此大的差异。而郑亦然似乎有意地在项目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保留了“交流”中存在的天然障碍,比如对文稿不提供任何翻译,来自全球的不同语种的文稿都将被原样呈现;以国家——城市——个人作为归档方式;鼓励参与者持续地书写,形成更加完整的个人档案。在寻求联结感的同时,允许暴露分歧的存在,这也隐含了郑亦然的创作线索中长期的关注的焦点——探讨人际和集体层面不可避免的沟通失败。
上海外滩美术馆很高兴宣布将与艺术家郑亦然展开合作,呈现全新的委约创作项目《部屋物语(上海),2020》。“部屋物语”是郑亦然最新的持续性项目,受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的邀请,该项目加入美术馆“帘幕:新委约系列项目”计划,并将于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3日在闭馆中的上海外滩美术馆空间限定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彼此隔绝的当下,“部屋物语”希望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关于“新常态”(new normal)下个人生活经验的写作,构成一个不断扩展的文字档案,以此在相隔的地区和人之间构建起物理性的联结。我们希望超越传统展览范式,重新构建艺术家、机构和观众之间新的互动方式。与此同时,“部屋物语”将通过比利安娜·思瑞克发起的“要旅行,先修路。通向未来的路在你脚下”研究平台展开漂流,在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埃塞俄比亚等不同国家落地实现。
“部屋物语”是为期两年的项目,最初是艺术家郑亦然在日本北九州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作品,为了回应疫情爆发和隔离期间的孤立感受而建立的一个跨越地域和语言的对话及文字库。与来自不同地区投稿人的合作使得该项目逐渐超越了传统档案的范畴,回应不同公共空间所历经的变化和重启。项目鼓励参与者持续分享个人观察、记忆和思考,并承诺为参与者建立单独档案,将其文字永久保存。郑亦然为多元的声音提供了一个重要通道,用来表达、反思、质疑或是回应难以预测的当下形势。通过每一阶段的呈现,“部屋物语”将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映射出文字背后的个体经验与其所在地区的多样现实。
在《部屋物语(上海),2020》,艺术家将利用闭馆整修中的上海外滩美术馆空间,进行特定场域的创作,将收集来的文稿,保存在一系列铜制档案盒中,以雕塑装置的形态分散在美术馆的不同楼层,供观众自由探索。作为档案的保管方,我们会接手档案的日常照看和维护工作,并组织定期的预约制参观,希望通过这一互动,建立作品、美术馆和观众之间的微妙纽带,为项目注入新的意义。我们由衷欢迎你加入这段旅程,共同探索公共、隐私、疏离、亲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与边界,一起拥抱所有即将来临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本项目需预约参观,不接受现场报名。名额有限,请至“参观预约”了解预约规则。
《部屋物语(上海),2020》由Longlati Foundation特别支持。
来自馆长的信
在参与、呈现、分享“部屋物语”的过程中,上海外滩美术馆很受触动。这是女性艺术家郑亦然发起的一项长期艺术项目,向全球公开征集个人文字创作,以建立一个档案库,为疫情期间的个人生活故事留下视觉物料。
在上海外滩美术馆闭馆翻新且全球处于疫情阴影下之际,郑亦然这件作品的魅力在于展现了一种细腻而富有亲密感的艺术参与方式。
与传统艺术展览不同,“部屋物语”所呈现的首先是“人”:在为期数周的展期内,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在闭馆中的美术馆里“栖居”。其次,项目也凝聚着上海外滩美术馆团队的投入,我们将保管这些档案,并且在今后数月间持续收集新的故事。最后,项目也是关于个人对档案的激活,他们进入到美术馆中,与这些文本建立起特殊的联系,静下心来阅读,并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家的创作以及空间本身的物理性。
所谓“存在”,需要超越传统的展示和观看方式。
所谓“存在”,即以不同的、但却同样真诚、细腻、开放而多元的声音来实现“在一起”。
“部屋物语”首展于日本,此后将陆续前往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因疫情各国纷纷下达禁令的当下,人际交流与旅行变得困难,郑亦然的艺术行为致力于让这些声音和故事能够跨越地域、时间和环境的差异实现交流和连接。
拉瑞斯·弗洛乔
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
关于艺术家
郑亦然是一名跨学科艺术家,现居纽约,北京和上海。她最近的实践主要探讨人际和集体层面不可避免的沟通失败。通过场景装置、临时雕塑、公共介入、社会互动等非物质媒介,她的创作旨于向当代艺术实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和重叠进行推敲,以此促发尝试。郑亦然的作品常以未声明的方式出现于传统艺术展览场域之外,隐身于日常场景之中,试图在当代艺术语境内外,拓展人们对所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认知。郑亦然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